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70章 秦本纪(三十二)

第70章 秦本纪(三十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北方强国赵国的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趁着赵国政局交替的震荡,秦国出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

赵国于是向齐国求救,为表诚意齐国要求派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作人质。赵孝成王没有完全亲政,他的母亲赵威后掌权。长安君是赵威后心爱的小儿子,说什么也不肯让他作人质。后来还是老臣触龙借口自己也疼爱幼子,所以要让孩子有功勋才能长久说服了赵威后,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触龙说赵太后》,很不错的故事。同一年赵威后去世,赵孝成王执政,重用廉颇蔺相如田单等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攻占九座城,斩首五万。

这一年起秦国的进攻重点又到了韩国。至于理由之类的,这些国家之间长年累月打来打去,太好找了。而先攻三晋然后以此为基础征服天下是范雎主张的策略,而这时候的韩国本身已经比较弱势,也相对好打,何况出征的又是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秦军攻打韩国的南阳。

我们看,前面魏国给了秦国南阳地区,现在秦国又攻打韩国南阳,一种可能是南阳本身是个大郡,原来一部分属于魏国,一部分属于韩国(魏韩两国接壤);还有一种可能是南阳经历过拉锯战,不知什么时候一部分或者全部归了韩国;另有一种可能是,秦国出于外交目的把南阳给了韩国或者通过置换的方式把南阳置换给了韩国。

这一次秦国又是大胜。接下来的一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还是进攻韩国,五大夫王贲攻下了韩国十座城。包括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惠王惧怕,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上党郡守不愿意归顺秦国,于是进入僵持状态。

同一年秦昭襄王弟弟叶阳君公子悝也回自己的封地,还没有到达就去世了。

这里我们也要说一句,有没有可能是失意抑郁而终?可能性应该也有。至于谋杀应该不至于。叶阳君年龄真的不小了,应该六十往上,在古代的条件下算高寿。但他想做国家继承人的可能性应该不高,法定继承人安国君又不是没成年,更不是没有成年的儿子。没必要怼死叔叔。

秦国后面的重点还是打韩国,这一次攻打的是上党。

上党主动向赵国递出了橄榄枝,说要投降也只愿意投降赵国。赵国一看这么好的地盘,要!赵国跟秦国就打起来了,战事又一次僵持不下。然后秦国启动了战神白起,于是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四十多万人被杀。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讲一些令人唏嘘的细节。首先韩国上层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挺怂的。秦国打魏国,唇亡齿寒,他们都有不敢动的时候,败仗大得多了,胆子都细了,赶紧上贡,今天割三座城,明天割五座城。城里的军民命运就被这些人遥遥出卖了。

当时韩国的君主是韩惠王。

当时韩国经济发展很繁华,贸易发达,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包括名垂青史的“奇货可居”的“仲父”吕不韦。但是在政局方面,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惠王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

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

一看就知道,这对于一个君主的政治素养要求多苛刻了,就得是个精力超级充沛智力超群的完人。要知道秦始皇也要委任丞相李斯做很多行政事务。而且由于要让臣下捉摸不透,势必要用密探监视,臣下惶恐不安,战战兢兢,上下猜疑,怎么可能办得好工作呢。这种小家子气是不可能长时间起到真的效果的。

对内管理混乱,对外软弱可欺。手下臣民不满意的多了去了。比如上党的郡守,你说你的,我打我的。

韩惠王觉得很不舒服,你一个臣下怎么就这么犟,这不是把我放到火上烤吗?换人!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进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冯亭上任后,也不愿投降秦国。他派人联系赵孝成王说他特别讨厌秦国,如果一定要投降,他宁愿投降都是原晋国分出来的赵国。

派几十万兵打上一两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未必能打下一个郡,诱惑太大了。虽然明知道一定会得罪死秦国,赵孝成王还是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另外派平原君赵胜(当时的赵国丞相)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秦国也不是吃素的,一边派兵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惠王;另一边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派大将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是宿将,几次败退后,审时度势,采取坚守政策,秦军久战无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