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文序跋集 > 《竖琴》〔1〕

《竖琴》〔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9〕《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英译本由s.格拉汉编选,一九二九年e.本痕出版社印行。

〔10〕《朝花旬刊》上海朝花社发行的文艺刊物,着重介绍东欧、北欧及弱小民族的作品,由鲁迅、柔石主编,一九二九年六月创刊,同年九月停刊。

〔11〕伦支(c.d.c

fg,1901—1924)苏联“同路人”作家,“谢拉皮翁兄弟”中重要人物之一。他崇拜西欧文艺,自称为“不可调和的西欧派”。

〔12〕仲马指大仲马(a.dumas,1802—1870),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及《基度山伯爵》等。

〔13〕司谛芬生(r.l.stevenson,1850—1894)通译斯蒂文生,英国作家。十九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等。

〔14〕西班牙的骑士故事在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影响下,曾出现大批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武功的作品,流行于法国和西班牙。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家)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即借用骑士小说的形式,讽刺了骑士制度和骑士。

〔15〕法兰西的乐剧一种通俗的歌剧(mélodrame),内容比较轻松,起源于法国,十八世纪后期及十九世纪,流行于英、美各国。

〔16〕《旧约》即《旧约全书》,基督教《圣经》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称《新约全书》)。《出埃及记》是《旧约》的第二卷,计四十章。

〔17〕指一九二一年三月(俄历二月)俄共〔布〕通过和执行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关于实行党的统一和团结的决议,以及党在军队里和政府机关里进行的一系列整顿工作。

〔18〕《民数记》《旧约》的第四卷,计三十六章。

〔19〕斐定(,1892—1977)通译费定,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城与年》、《初欢》、《不平凡的夏天》等。

〔20〕怀亚林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21〕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参战的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称为同盟国;另一方是英、法、俄、美等,称为协约国。最后同盟国失败。

〔22〕《ennatimovna》《安娜·季莫菲耶芙娜》,费定的早期作品,发表于一九二三年。

〔23〕《都市与年》又译《城与年》,费定于一九二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曹靖华中译本,一九四七年九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24〕《烟袋》曹靖华翻译的苏联短篇小说集,收作者七人的小说十一篇,以其中爱伦堡的《烟袋》为书名;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这里说曹靖华也译有《果树园》“收在《烟袋》中”,有误。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鲁迅致吕蓬尊信中说:“靖华所译的那一篇,名《花园》,我只记得见过印本,故写为在《烟袋》中,现既没有,那大概是在《未名》里罢”。但《未名》半月刊中亦无此篇。

〔25〕八住利雄日本电影剧本作家、翻译工作者。著有电影剧本《战舰大和号》、《日本海大海战》等。

〔26〕左祝黎(1891—1941)苏联作家。早年因参加革命运动多次被捕入狱,后在卫国战争中牺牲。著有长篇小说《人的工厂》、《时代的留声机》等。

〔27〕《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德译本于一九二九年柏林马力克出版。

〔28〕《青年界》综合性杂志,一九三一年一月创刊,赵景深、李小峰合编,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29〕拉甫列涅夫(a.e.cnjhiffj,1892—1959)苏联作家。

十月革命后曾参加红军。《四十一》(《第四十一》),是他作于一九二四年的中篇小说,曹靖华译,一九二九年六月北平未名社出版,一九三六年印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苏联作家七人集》。

〔30〕英培尔(k.l.cfsih,1890—1972)苏联女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普尔科夫子午线》和散文集《将近三年(列宁格勒日记)》。

〔31〕吉柏龄(j.r.kipling,1865—1936)通译吉卜林,英国作家。他生于印度,作品多描写英国殖民者的日常生活,著有长篇小说《吉姆》、儿童故事《林莽之书》等。缪塞(a.demusset,1810—1857),法国作家。著有自传性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

〔32〕斯丹达尔(stendhal,1783—1842)通译司汤达,法国作家。原名贝尔(m.h.beyle)。著有长篇小说《红与黑》、《吕西安·娄凡》,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等。法兰斯,通译法朗士。哈德(f.b.harte,1836—1902)美国作家。作品多描写淘金工人的艰苦生活,如《咆哮营的幸运儿》等。

〔33〕《太阳之下》即《阳光照耀的地方》,英培尔根据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间在敖德萨的生活写成的中篇。

〔34〕凯泰耶夫(k.q.gnynij)通译卡达耶夫,苏联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时间呀,前进!》、《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

〔35〕绥甫林娜(c.d.dizo

uupfn,1889—1954)通译谢芙琳娜,苏联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维里尼亚》等。

〔36〕爱伦堡(c.m.rhifs

hb,1891—1967)苏联作家。曾长期侨居国外,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雨》、《巴黎的陷落》,以及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等。巴培尔(c.r.ansiue,1894—1941),苏联作家。著有《骑兵队》、《敖德萨的故事》等。

〔37〕惠垒赛耶夫(b.b.kihixnij,1867—1945)通译魏烈萨耶夫,苏联作家。著有小说《无路可走》、《绝路》等以及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普理希文(m.m.qhpgjpf,1873—1954),苏联作家。曾任农艺师。著有小说《贝林捷亚的水泉》、《太阳的宝库》,自传体长篇小说《卡歇耶夫山脉》等。

《洞窟》译者附记〔1〕

俄国十月革命后饥荒情形的描写,中国所译的已有好几篇了。但描写寒冷之苦的小说,却尚不多见。萨弥亚丁(evgenüsamiatin)〔2〕是革命前就已出名的作家,这一篇巧妙地写出人民因饥寒而复归于原始生活的状态。为了几块柴,上流的智识者至于人格分裂,实行偷窃,然而这还是暂时的事,终于将毒药当作宝贝,以自杀为唯一的出路。——但在生活于温带地方的读者,恐怕所受的感印是没有怎么深切的。

一九三○年七月十八日,译讫记。

※※※

〔1〕本篇连同《洞窟》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一号译者署名隋洛文。后未印入单行本。

〔2〕萨弥亚丁即札弥亚丁。参看本卷第348页注〔3〕。

《竖琴》译者附记〔1〕

作者符拉迪弥尔·理定(vladimir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于墨斯科的,今年才三十五岁。七岁,入拉赛列夫斯基东方语学院;十四岁丧父,就营独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毕业,夏秋两季,在森林中过活了几年。欧洲大战时,由墨斯科大学毕业,赴西部战线;十月革命时是在赤军中及西伯利亚和墨斯科;后来常常旅行外国,不久也许会像b.pilyniak〔2〕一样,到东方来。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到去年止,约共有十二种。因为是大学毕业的,所以是智识阶级作家,也是“同路人”,但读者颇多,算是一个较为出色的作者。这篇是短篇小说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从日本村田春海的译本重译的。时候是十月革命后到次年三月,约半年;事情是一个犹太人因为不堪在故乡的迫害和虐杀,到墨斯科去寻正义,然而止有饥饿,待回来时,故家已经充公,自己也下了狱了。就以这人为中心,用简洁的蕴藉的文章,画出着革命俄国的周围的生活。

原译本印在《新兴全集》第二十四卷里,有几个脱印的字,现在看上下文义补上了,自己不知道有无错误。另有两个×,却原来如此,大约是“示威”,“杀戮”这些字样罢,没有补。又因为希图易懂,另外加添了几个字,为原译本所无,则并重译者的注解都用方括弧作记。至于黑鸡来啄等等,乃是生了伤寒,发热时所见的幻象,不是“智识阶级”作家,作品里大概不至于有这样的玩意儿的——理定在自传中说,他年青时,曾很受契诃夫的影响。

还要说几句不大中听的话——这篇里的描写混乱,黑暗,可谓颇透了,虽然粉饰了许多诙谐,但刻划分明,恐怕虽从我们中国的“普罗塔列亚特苦理替开尔”〔3〕看来,也要斥为“反革命”,——自然,也许因为是俄国作家,总还是值得“纪念”,和阿尔志跋绥夫一例待遇的。然而在他本国,为什么并不“没落”呢?我想,这是因为虽然有血,有污秽,而也有革命;因为有革命,所以对于描出血和污秽——无论已经过去或未经过去——的作品,也就没有畏惮了。这便是所谓“新的产生”。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鲁迅附记。

※※※

〔1〕本篇连同《竖琴》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号。后作者将本篇前三段稍加修改,收入《竖琴》单行本后记。

〔2〕b.pilyniak即毕力涅克。曾于一九二六年夏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作短期游历。

〔3〕“普罗塔列亚特苦理替开尔”意为无产阶级文化提倡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