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我不是教你诈 > 第一部 11

第一部 1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把握人生最美好的时段

学问真是可爱啊!它像是印章,盖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到时候,就可以提领。www.maxreader.net人生的支票愈多,愈能左右逢源,愈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在人生的困境,都能因为你被学问充实的心灵,而得到舒缓。甚至让你转化,把那痛苦化作篇章,变成力量。

年轻人!把握你人生最美好的时段,为自己做点学问吧!不为父母、不为老师,不为成绩,甚至不为联考。

只因为,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只因为,你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当一个人偏狭地时你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偏狭地对他好。

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假好人与真乡愿

当我十六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曾应邀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举行画展。

画展揭幕那天,市长也来了。他拉着我到旁边,以一种很特殊的表情,说了一段很特殊的话,使我至今难忘。

"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城市和台湾的某城结为了姐妹市。"他对我说:"可是,我愈来愈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个城市交流了。"

"为什么?"我问。

"因为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叫几千个学生列队欢迎,献花,用一长队礼车迎接,还加上警车开道,把我们都吓着了,不知道他们来我们这儿访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安排。"市长摊摊手:"我们只是个小城,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结果,我们反而不敢邀请了。"

人情味的副作用

不久之后,我到达纽约,除了在学校教课,也在家里收学生。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洋学生用的毛笔很差,建议他买好一点的。

"这已经是店里最好的了。"学生说:"老师,能不能托你帮我买一支?"

我马上就去找了一支,交给他:"这支笔就送你!"

"真的啊!"学生兴奋极了。

隔不久,他又要买笔,我就又找了一支送他。说实在那笔没多少钱,学生又用功,我等于给他当奖品。

只是从此,即使他的笔已经旧了,而偷偷托同班的中国学生买,都再也不曾向我开口。

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他很严肃他说:"你总不收钱,我怎么还能托你买?"

把过去的两件事对照,我突然有种感触:

"难道中国的人情味,拿到洋邦,反而有了反面的副作用?"

请你照单会钱

没到美国之前,常听人说:许多中国人到了美国,别的没学会,先学会对亲友的无情。连打电话,都计时收钱。

到美国之后,有段时间,由博物馆安排,在各地旅游,并接受当地人士的接待。果然,他们也会把我打电话的帐单寄来,勾出我打的长途电话。

"他们真是无情。"每次我寄钱过去,都想:"要是在我们中国,就算你抢着付钱,主人也不会收。"

只是,一天天过去。听多了,看多了,我发觉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对。

当朋友来住在家里,我不收任何电话费的时候,他明明需要讲二十分钟的长途电话,可能不到五分钟就草草结束。问题是,二十分钟的事,用五分钟怎能说得清?如果有要紧的事得讨论,又怕多花主人的电话费,而不能多谈,岂不误了大事?

于是,我改为对来访的朋友说:

"你尽量打电话,要是怕我付电话费,以后帐单来了,我会告诉你,千万别因为客气,而该讲的没讲。"

我发现,对方反而泰然了。正如一位朋友说的:

"你这么做,真好!因为我到别人家作客,他们客气,绝不收电话费。害得我打电话的时候,都觉得主人在偷愉看表,结果,出来做生意,反而没做好。"

我真高兴听他这么说。只是,我心里还是多少有些不安:从国内来的朋友,是不是全能谅解呢?他们能谅解我这样做,是为大家好吗?

该拿的就要拿

有一天,读到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两个有关孔子的故事,终于让我释怀。故事说: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孩子知道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自己高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

书里又说: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

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

"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