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于丹论语感悟 > 孝敬之道(3)

孝敬之道(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孔子从来不要求人们必须怎么做。www.xiashucom.com宰我不愿意守三年丧,孔子说一年你心安则为之,也没什么。他更不会要求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人,你必须怎么做。他只是提这么一个建议,但是这个建议对很多儿女来讲,意味深长。

什么叫做"又敬不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当然,也有些儿女跟父母的冲突属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现在做个统计,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关乎家国大义?这种事情毕竟很少。

绝大多数的冲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都是鸡毛蒜皮,却弄得父母心里头不高兴,儿女心里头往往也委屈,因为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做儿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冲突就是发生在生活习惯上。我们愿意让他们生活好,比如经常指着老妈说,你看你攒的这瓶瓶罐罐,你这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你去买的全都是处理的菜和水果,咱们家生活还不至于这样呀!现在日子过好了,你还是过去的习惯,你就不能把日子过好一点吗?你不能改掉吗?这种话我们几乎都会说。

我们有时候也会指着老爸说,现在我带你去吃西餐,我带你外边去下馆子,你老舍不得吃,还老说吃不饱,非要回家来蹲在墙角吃你那碗面条,这都是你原来在农村时候的生活习惯,你就不能改掉,好适应现在的生活吗?

听着这些数落老人的话,能说儿女不孝吗?其实,这些都发自我们的内心。但是,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又敬不违",难道我们不能顺着点父母吗?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历史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习惯铸就的。如果没有老太太攒瓶瓶罐罐那段岁月,也许就没有儿女今天的生活;没有老爸蹲在墙角吃面条的那种节俭,也许你就不会从那个村庄走出来,就没有今天的楼房。

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这种"敬",直接导出来的行为层面就是"不违"。

所以,我们不是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都一定要做儿女的放弃原则,但是,在可以不计较的时候,儿女要对父母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辈的特别习惯于扶老人上下楼,这个动作有时候却招老人反感,老人经常把孩子甩开说,你觉得我现在就走不动道了?做儿女的这时候还真委屈。

其实,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对于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认真的揣测,按照他们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会让父母心里更自信,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肯定。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人从他自己那条路走来的时候,他就会带着历史上沟沟坎坎留下的许多痕迹。一个人走到老年的时候,他有很多隐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对于老人来讲,有太多的东西不见得都愿意对儿女说明。他可以自己去忍过一生,那么这个时候,儿女就应该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个杂志上说:当天神把每一个小孩子派到人间的时候,总是给他们很多祝福,总是跟孩子们说,你们去吧,到这个世界上去创造吧!你们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长,一生中可以有着无数的奇迹。多好的人间,你们去吧。

这些小生命很忐忑,说,天神跟我们说人间这么好,可我们也听说人间有很多的丑陋,有很多的竞争,有很多的挣扎。我们真到了人间,遭遇这一切的时候,没有天神保护了,怎么办呢?

天神说,放心吧,我们已经早早派去了天使,每个小生命都有一个特定的天使在等着他。这个天使会终其一生,忠诚地对待这个孩子,在最黑暗的时候会给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时候会给他温暖,在所有风险来临的时候,会拼着性命保护孩子。

孩子们一听,就很放心了,问,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天使呢?

天神说,很简单,你只要叫一声"妈妈",她就出现了。

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从来都是无怨无悔,终生相守,那么,孩子对父母呢?恐怕就不是这样的了。有时候,我们的孝敬之心埋在心底,但我们会有很多借口,使得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心思或浓或淡,自己闲的时候就浓一点,自己忙的时候就淡一点。

其实,我们今天想想,《论语》里面关于孝的很多描述,不见得都符合今天的标准,因为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那时的生活环境与我们不同,更重要的是社会基础不同,比如那时盛行宗法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不太讲究这个了。

大家知道,在《论语》里面曾提倡一种行为,叫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就是家里面有人做了错事,比如父亲偷了只羊,甚至比这更大的错事,儿子要瞒着,不能告发,父亲对做了错事的儿子也是这样。孔子说,父子相隐就是一种很正直的行为。

这种态度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为什么孔子要这么提倡呢?我们可以先看看更深层的背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乃至各诸侯国的君位继承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当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套礼仪体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君、臣、父、子,这个关系是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儿女的孝敬跟臣子的忠诚连在一起。提倡孝道,跟以礼立国有关联,所以孔子把"父慈子孝"这种伦理范畴之中的父子相隐行为纳入"礼"的秩序之中,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明白了那个时代跟现代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基础上的差异,就不见得要把那个时候提倡的很多行为延续到今天。但是,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推断这些行为背后的道理,那么有些道理对我们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壮志,飘洋过海出去留学,父母在的时候怎么能不远游呢?

当然,孔子还说了后一句话,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对父母有一个交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