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繁体版 简体版
格格党 > 严歌苓其人其文 >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8]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华文》,2007,(3).

[9]〔香港〕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论坛》,2003,(4).

[10]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论坛》,2006,(3).

[14]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论坛》,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2006,(6).

[24]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论坛》,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论坛》,2002,(11).

[31]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2004,(6).

[34]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语文知识》,2007,(3).

[3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2004,(6).

[36]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2002(2).

[37]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再现策略》,《国外》,2006,(3).

[38]李亚萍《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39]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小说评论》,2006,(5).

[40]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的特质》,《华文》,2003,(5).

[41]《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3月17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